标签 读书 下的文章

博客断更一年多,一年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感觉缺少个人的输出,最近读了黑塞的小说《在轮下》,可以来写一些读后感记录一下。可能包含剧透。我读的是朱雁飞的译本。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汉斯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备考神学院开始,一路紧绷。然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神学院。在去神学院前的那个暑假,汉斯本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不过在牧师的介绍与自己的倾向下还是在暑假开始了补课。汉斯在神学院也紧绷了一阵,之后和一个高冷古怪的同学赫尔曼成为了朋友,一起做了一些疯狂的事情,成绩也逐渐下降。之后,赫尔曼被勒令退学,而汉斯从此一蹶不振,精神萎靡,也被以治病为由退学了。退学回家后,汉斯更是一直低落,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他与另一个地方来的姑娘艾玛邂逅了短暂的浪漫,但以她没有告别的回家结束。汉斯又尝试做钳工的学徒,让自己曾经的初中同学——但已经有两年的钳工经验——带带自己。就在生活似乎要转好的时候,故事在汉斯酒后堕河死亡时戛然而止。

小说的言辞有一种清新的美,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学习到一种写作的方法:描写自然景物时列出植物的名字,比如山毛榉、赤杨、橡树、苜蓿,有些植物我甚至也不知道是什么、长什么样,但这样的列举会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我恰好知道植物,景象就更具体了。这些清新不沉重的描写都来自于小说里的轻松部分:考上神学院后暑假里短暂的钓鱼与休闲娱乐、回忆童年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之类的。

小说的开头部分,汉斯紧张地学习、备考、学习,则让我有一种梦回高中生活的感受。学的科目与我们的中学不太一样,有很多语言课——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还有圣经课、数学课之类的。不过学习的氛围还是很像的。汉斯以优秀的成绩考上神学院,让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爽文类型的,说起来,开始的这一部分,确实也和我自己的经历有点像,幸运地升学之路一路都还比较顺利,算是爽文。

不过后面的故事就比较沉重了,颇有余华小说的感觉。人物们轻轻地、没有重要着墨地就消失了,可能是去世了,也可能是永别了。故事并没有照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最后是轻飘飘的悲剧。

小说是 1906 年写的,作者是德国人。对我来说,这本小说也带到了当时德国的工业化环境,学业进行不下去的汉斯决定当钳工学徒,小说里还有一段关于钳工工作的细节描写,细节没记住,但这一段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工业化水平影响人们选择工作的出路,可能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时间里只有城市居民能选择的出路了,让人还是有点羡慕。

这本小说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很离奇,情节本身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不过文字的清秀流畅还是让人不难读下去。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批判德国的旧教育制度,但我也看见了其先进的方面。有书评觉得黑塞描写的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教育制度和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一样,确实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但说一样还是绝对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们压力容易很大,我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人,学的东西都是我想了解的。但也有很多学生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学业压力,这样的视角也应该被看见。时代发展,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也能慢慢发展、越来越好。

算是我运气好吧,连申请了两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项目,一个是暑期,一个是秋季学期,连着的,都过了。于是就开始了忙碌的收拾行李办手续的事。

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坐飞机,还是挺激动的。但在坐飞机的前一天,心情就有点难过了。想着就要离开这片土地,离开生活了快二十年的祖国,总感觉有点舍不得。

舍不得的情绪在出发的这天就变得淡了。这天早起,从学校出发,到深圳北站,再到香港西九龙站,再到香港国际机场时,就到中午了。我带了两个箱子和一个书包,都很重,对着行李重量的上限收拾的,不过终于还是都弄过去了。忙碌的行程让我没有太多时间去感伤什么,最后还是在机场的候机室简单地想了想:马上就要离开祖国了。

上飞机,虽然是廉航,但座位还是不错的,座位间隔狭窄,但有意思的设计出人意料地可以使腿放开。我旁边的是一位好像不会说中文的新加坡人,她和我简单地打了打招呼。而我就一直激动地透过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舷窗望着外面。飞机开始走动,我拿出手机开始录像,但是走了好久,都还没有起飞。终于飞机似乎上了起飞的跑道,我又拿出了手机开始录像,结果还是没有起飞。最后当我看见港珠澳大桥在机场旁边时,我第三次拿出了手机,这次飞机终于开始起飞了。飞机一下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加速度,越来越快,然后离开了地面。我看到的东西从机场变为旁边的楼房和青山,然后全是带雾的青山,然后就只有云雾了。飞机的中途太阳很大,关了舷窗的帘子,不过中途还是偷偷地开了开,根据手机的定位,我亲眼看到了西沙群岛中的几个小岛,离永兴岛也很近了,我很激动。最后要落地时,我也举了好久的手机来录像。最后是看着飞机驶过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国境线,成功地落地了。

落地后出飞机,机场的标示都是英文为主,兼有中文和日文,日文让我感到有点奇怪。然后就是又走了很长的路,比较轻松地过了海关。然后就上了学校的车,我坐在左边的副驾驶座上。路上的标识也都是英文,算是第一次见识吧。

学校提供的宿舍是单人间,条件还行,简单签到收拾了下后就出去找饭吃了。这时已经晚上八点,而且不熟路,花半个小时在校内找到了一家食堂,点了一碗台湾小吃店的卤肉饭,分外香。

吃完饭后回宿舍了。宿舍已经铺好了床,也有一次性的洗发水这些,还有浴巾,有点宾馆的感觉。我自己也带了许多东西,但很多杂物,拖鞋、桶、衣架什么的也没带,只能凑合着洗漱洗漱睡觉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逛了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下午去新加坡的市中心逛了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在肯特岗上,许多山地,上上下下爬了挺久。除了山多外,校园看上去也挺普通的,建筑物多数都不太新。下午看到了久闻其名的喷水鱼尾狮,比想象中的小得多,还去了附近的新加坡的国家美术馆之类的地方。晚上回去找了一个附近的超市,也有点远,买了一些日用品,但不全。很累了一天。

再下一天就算开营了。我也钻空在后面几天买齐了日用品,开始了正式的夏令营生活。上课、写代码……也挺忙碌的。

今天补起了这篇新到新加坡的流水账,发了吧。

人们多渴望长寿,甚至是永生。长寿与永生都是为了尽可能长地活着。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常想,我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谓十分幸运,科技发展到这种程度,知识空前丰富。我的见识远比古人丰富。但我又想,无论现在我所看见的东西有多么丰富,我的见识肯定也是比不上比我哪怕只是多活了几年的人的,若是几十年几百年,那就更加不可相提并论了。然而,我想要知道未来的世界一步步地发展的轨迹,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体验更多的体验。由于生命有限,我能了解的故事、感受的体验也是有限的,这多少有些遗憾。而至于活着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这更多的、更丰富的体验中吧。

好在,尽管生命有限,我们却有书这一伟大的发明。在书中,我们将可以让自己的意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在广阔的现实与想象中的世界中遨游;我们也可以使自己学习,学习到古今圣哲的睿智的思想,学习到各种具体的知识,这些思想与知识,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书,也就是提高了对有限生命的利用效率,使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更多的体验;也可以说,读书延长了生命。我们都只有一次生命,却能体验许多人——包括现实中的和想象中的——的生命,这是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

我以为,不读书的人生,活得再长,也越活越无味,到头来还是死了痛快。而读书的人生,则可以持续地充满意义。这并不是说读书者贪生怕死——事实上,读书者并不那么怕死:我已体验百样人生,一死何惧?

这些道理也是老生常谈了。经济总在发展,科技一直进步,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在逐渐提升,读书之好迟早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其实初中小学就应该多读书,但我读的书的确不多。

现在高中了,学校里有一直开放着的图书馆,我要去省图书馆也方便,买书也方便,一堆条件,我应该多读书了。

我也发现最近我写的文章越来越糟了,甚至不及我小学时的文章,一整个文章,乱糟糟的,松松散散的,不好。

要锻炼写文章的水平,据说就是要多写多读才行。

但从初二开始,我也是写了两年的博客,文章的水平也不见多好。

我还是读书少了。

所以我从现在要多读书,散文要多读,古文要多读,诗歌辞赋也要多读,这些都是我现在容易读的下去的,多读没有很大问题。但有一类书我常常是读不了了,就是长篇小说,我一共只读过三本长篇,一是小学时老师要我们读的《草房子》,一是我硬撑着什么感想都没有读完的《岁月的泡沫》,一是我姐给我买的《偷影子的人》,其他的我试着去读,总是看不下去。但我想我也要多少读一些长篇才行,努力适应吧。

这个博客过几天就两周年了,我为它一直存在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