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 下的文章

博客断更一年多,一年里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感觉缺少个人的输出,最近读了黑塞的小说《在轮下》,可以来写一些读后感记录一下。可能包含剧透。我读的是朱雁飞的译本。

这本小说以主人公汉斯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备考神学院开始,一路紧绷。然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神学院。在去神学院前的那个暑假,汉斯本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不过在牧师的介绍与自己的倾向下还是在暑假开始了补课。汉斯在神学院也紧绷了一阵,之后和一个高冷古怪的同学赫尔曼成为了朋友,一起做了一些疯狂的事情,成绩也逐渐下降。之后,赫尔曼被勒令退学,而汉斯从此一蹶不振,精神萎靡,也被以治病为由退学了。退学回家后,汉斯更是一直低落,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他与另一个地方来的姑娘艾玛邂逅了短暂的浪漫,但以她没有告别的回家结束。汉斯又尝试做钳工的学徒,让自己曾经的初中同学——但已经有两年的钳工经验——带带自己。就在生活似乎要转好的时候,故事在汉斯酒后堕河死亡时戛然而止。

小说的言辞有一种清新的美,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学习到一种写作的方法:描写自然景物时列出植物的名字,比如山毛榉、赤杨、橡树、苜蓿,有些植物我甚至也不知道是什么、长什么样,但这样的列举会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我恰好知道植物,景象就更具体了。这些清新不沉重的描写都来自于小说里的轻松部分:考上神学院后暑假里短暂的钓鱼与休闲娱乐、回忆童年时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之类的。

小说的开头部分,汉斯紧张地学习、备考、学习,则让我有一种梦回高中生活的感受。学的科目与我们的中学不太一样,有很多语言课——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还有圣经课、数学课之类的。不过学习的氛围还是很像的。汉斯以优秀的成绩考上神学院,让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爽文类型的,说起来,开始的这一部分,确实也和我自己的经历有点像,幸运地升学之路一路都还比较顺利,算是爽文。

不过后面的故事就比较沉重了,颇有余华小说的感觉。人物们轻轻地、没有重要着墨地就消失了,可能是去世了,也可能是永别了。故事并没有照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最后是轻飘飘的悲剧。

小说是 1906 年写的,作者是德国人。对我来说,这本小说也带到了当时德国的工业化环境,学业进行不下去的汉斯决定当钳工学徒,小说里还有一段关于钳工工作的细节描写,细节没记住,但这一段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工业化水平影响人们选择工作的出路,可能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时间里只有城市居民能选择的出路了,让人还是有点羡慕。

这本小说故事的情节并没有很离奇,情节本身也不是特别吸引人,不过文字的清秀流畅还是让人不难读下去。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批判德国的旧教育制度,但我也看见了其先进的方面。有书评觉得黑塞描写的一百多年前的德国教育制度和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一样,确实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但说一样还是绝对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学生们压力容易很大,我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人,学的东西都是我想了解的。但也有很多学生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学业压力,这样的视角也应该被看见。时代发展,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也能慢慢发展、越来越好。

要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相信这是我写的。



秋色
秋的颜色是缤纷的,那涨红脸的苹果,那清蓝的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稻田,挥镰的农民,丰收在他们脸上展现。天格外地高,那么蓝,又那么清,像块蓝水晶。南归的大雁,好像在这块蓝水晶里游动,天上朵朵浮云,似乎是它激起的浪花!地上的动物,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松鼠晒着刚采的蘑菇,青蛙打着洞准备冬眠,一副忙碌和谐的景象。

秋声
秋来了,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鸣叫的蝉不叫了,而在草坪里生活的蟋蟀开始了他的交响曲,吱吱地叫起来了。秋风吹来,树叶沙拉拉地响,远处传来三两声鸟叫,好像在诉说着自己的冷。秋天是寂寥的,秋天的声音,不但不会让这种寂寥的气氛有所缓和,反而会让秋天更寂寥。秋天是安静的。

秋感
秋天是凉爽的,告别了炎热的夏天,小孩儿高兴地出来感受凉爽的秋风,但,秋老虎来得快,一会儿就着凉了。大人早知道秋冷,为了他们耕耘一年的稻子,他们去收割了。千万棵稻子成为大海,他们不辞辛苦地劳动,竟出汗了。劳动之余,歇在田间地头,秋风吹来,说不出的舒服。几天后,稻子收完了,耕耘了一年,终于大丰收了,他们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秋味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味是甜的。满林的浆果是甜的;满田的甘蔗是“满甜”的;满山的苹果不是“满酸”的,同样的甜;满树的桃儿、杏儿、梨儿也是甜的;等等!杏儿不是酸的吗?但在这满世界的甜味中,杏儿也甜了!秋天就是这么甜,看农民的脸上都露着甜甜的笑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秋是四季旺盛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最让人留恋的季节。这就是秋,比春更美,比夏更凉,比冬更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