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章 下的文章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Ⅰ卷,2022年)

扎实基础,自然出彩

本手练得好,才更有可能下出妙手;而如果轻视本手只求妙手,则往往落成俗手。围棋上的道理在其他地方也很有参考价值,不论是系统学习知识还是对待人生:先巩固好基础,才更有可能出彩。

系统学习知识需要先打好基础,然后才能取得不错的成就。以学数学作为例子,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简单的可以是小学开始时的认识数字和四则运算,稍难一些就是中学的几何代数乃至大学的微积分等等子学科。中小学阶段乃至大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中规中矩,学着可能有趣,但却很难产生让世人惊叹的成果。这些就相当于是围棋中的本手了:合乎逻辑,很好,但没有出人意料的精妙。但数学知识学好了后,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妙手”。陈景润勇攀高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子猜想(1+2)定理;中国的航天事业,空间站、登月、登火多开花。这些令世人惊叹的成就都离不开中规中矩的中小学和大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反过来看,如果没掌握好基础知识就想要下出“妙手”,基本上都会落入“俗手”引人笑话。网络上常常看见的民科宣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事情就是如此。

对待人生,打好基础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人生要出彩,也很难离开不错的“人生基础”。所谓“人生基础”,这里是指包括知识在内的思想上的财富,例子除了一般的知识之外,还有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看法等。什么才是一个出彩的人生?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论看法如何,“人生基础”对于人生出彩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人需要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意义有明确的看法,牢固世界观和人生观之后,才好定义自己出彩的人生并为之努力。这“人生基础”就是人生中的“本手”。打好“人生基础”后,人自然会向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努力,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出彩的人生,下出“妙手”。而如果没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想着追求出彩的人生,则很容易被现实的世界打破理想,“毁三观”,消沉人生,沦为“俗手”。

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术语十分有意思,也给了我们对于学习知识和对待人生的参考。扎实基础,自然出彩——这是我从围棋中这三个术语得出的感想。


我高考也过去五年了,五年来每年高考时都有试写作文的想法,但提笔就不想写,所以一直没写过。今年终于顺利写出来了。题目是中午就看到了,但没啥想法。晚上给自己计时,用打字的方法,差不多高考的时间(五十分钟)写出来了。思路应该很常规,也是对着高考的要求去写的(限时的前提下,“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出来后感觉还算流畅,尽管没啥新意。大概自己还是有高中毕业要求的合格的写作能力吧。

题外话:这篇文章接两年前写的文章(大一记事(一):军训),又是咕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也没人催更)。现在大四了,忽然又想写点什么了,虽然还有很多别的想写,但还是先接着写写这个之前想要写成一个系列的系列吧。

大一的事嘛,离现在确实有点远了,很多事情记不清,大概写写吧。


第二次题外话:大四时写了个开头就又鸽了。现在是毕业后的第一年,又来续了。


第一次上大学,刚开学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现在,我开始回想四年多前的事情。

军训回来后的第一周是不算正式开学的,没有正式上课,现在想来,大概我们比高年级早一周“开学”吧。

第一周唯一需要去教室上的课就是英语预科课了。忘记多少节课了,我猜是每天一节,讲的什么也忘记了,应该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大学生活介绍吧。这次课是唯一一次大学的行政班一起上的学术课,但也不是完全的行政班,预科课的分班是按学号来的,所以有很多同一个行政班的同学,也有一些隔壁班的同学。预科课的目的除了简单熟悉大学英语之外,还有备考的小目的。备考什么呢?是刚开学的英语分班考试。学校的英语必修课分为 I、II、III 和 EAP(学术英语)四个级别四门,刚入学时会根据考试的水平分到前三个不同的级别,英语最厉害的同学直接从 III 学起,只有两门英语必修;而英语最差的同学被分到 I 级班,必须要学四门英语必修。这个分布是比较均衡的中间多两头窄的分布。高中英语还行的我感觉应该可以分到中间的 II 级班。然而事与愿违,考试的听力听了我个措手不及,一脸懵逼,最后遗憾地被分到了 I 级班。

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两门课也是有学前考试的,是计算机与数学分析。计算机是必考,如果没有通过则必修一门计算机导论课,通过就可以直接开始学编程。数学分析是选考,通过了可以直接上数学分析课,没通过就只能从高等数学学起,如果有志于数学则可以大二补修数学分析。我考计算机感觉还算轻松,里面还出了一些阅读代码的题目,我看着像是多年没碰过了 java 代码,结果考完后同学说那是 c 代码——现在看来确实是挺像的。无论如何,过得很轻松,免去了学习计算机导论的需要。数学分析的考试我也报了,但也不出意外一堆证明题看不懂、不会证,毫无悬念地失去了学习数学分析的机会。这倒也还算幸运,作为数学很差的我,要是大学刚开始就直接上数学分析,可能会严重丧失自信,学学难度适中的高数挺好的。当然,我至今也还没上数学分析,这是因为我太菜了。

再就是一些活动了,开学典礼、行政班的第一次班会、参观图书馆啥的。这些对于刚进大学的我来说无疑是十分令人激动的。刚从军训回来的那段时间特别兴奋,全学校到处跑,看见什么都想仔细研究下,感觉校园十分高级。

选课环节伴随着正式开学而开始,抢课啥的不亦乐乎。尽管开放选课时有过很多的培训了,但第一次抢课肯定还是不太熟,不过经过摸索也搞定了。第一个学期选了五门理工基础课:高等数学上、线性代数、大学物理上、化学原理、编程(Java);两门其他的必修课:英语 I、体育。就没了,急了点,硬课有点多,也没选选修课。按照学校的建议,英语被分到 I 级的人应该选双语班,但在学长的怂恿下,还是全部选了英语班,尽管高数和线代和编程实际上还是双语。

还有什么呢?哦,当时准备加书院的学生会来着,结果没太上心,刚好错过了报名时间。说起来是可以通融的,所以最后还是去面试了,一群人围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具体问题忘记了,有点类似商业活动策划之类的吧。讨论完,学生会的学长说,好,回去等通知去吧,就结束了。然后我就再也没有等到通知,我也不好意思去追问,所以最后就糊里糊涂地没有进去,不知道是真的学长觉得我不太行还是流程上出了问题(通融去面试的没有被加进通知名单里)。于是就开启了一个大学四年不参与学生会的生活,回想感觉也挺好的。

开学还心血来潮加了几个社团,有一个是“耕读社”,太对刚毕业的我的胃口了,看名字就直接加了,结果第一次开会就来了三个新生和社长,尴尬地说了下计划,然后每个新生分了一个副部长,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有幸见证了过气社团的衰败。还加了一个咏春拳学习班,每周上一次课,是用学校的经费请的一个挺厉害的老师的。一开始我还兴致勃勃去了几周,直到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练习用拳头撑住地面做俯卧撑,这我哪受得了,单做俯卧撑就够呛,于是就灰溜溜地退出了这对我难度过高的训练。

暂时也就写到这里了,开学的记事也差不多了。距离第一篇记事居然都快三年了,我真是能鸽啊。不过主要也就是鸽了自己,毕竟这个快十年的老博客也没啥读者了,有读者也不会催更hh。开学的事情还有啥之后如果想起来了也可以再写,算在“第一学期”的标题里也不是不行嘛。理论上这个《大一记事》的系列还可以继续写,至于下次写是什么时候嘛,就真的不知道了。

以前对于死亡,我总是持着一个好奇但不可知的态度。小时候看包装成科普读物的怪谈,讲各种奇怪的濒死体验,一些“死而复生”的人讲感受,什么一道白光、极度幸福而轻松、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的亲人哭泣挽留却无法作出回应……各种稀奇古怪的说法给死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后死亡究竟是什么感觉?幼时的我想,所谓“死而复生”并不是真的死,那么死亡的感受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够知道吧,而真的死人并不会说话。

幼时的我潜意识里默认了一个前提:人的意识是不会消失的,死亡的过程会将人的意识从“活人的空间”转移到“死人的空间”。这个“死人的空间”可能是天堂、地府,也可能是和人间重合的游荡空间:可以看到所有人间的事物,但意识本身则化为灵魂在人间游荡,不为人间所感知,还也许会转世投胎。我好奇意识转移的这个过程,也又兴奋又害怕迟早会进入“死人的空间”——可能特别舒服,但也可能特别难受。

再大一些之后,大概中学的时候,我对于死亡的思考更侧重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更少关于幼时接触的神秘主义死亡观了。我害怕死亡,担心身边的人因为死亡而不可逆地离开,也担心自己死太早不能享受人间的乐趣,或者担心自己老死不能享受更未来的人间乐趣。

今天偶然又想到了这个话题,重看幼年的我想的问题:死亡是什么感觉?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那么死亡之后,大脑停止了工作,意识自然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没有意识,也就无所谓痛苦,无所谓轻松了。失去意识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跟无梦的深度睡眠或者昏迷是类似的。

死亡本身不会痛苦,但死亡前受到的导致死亡的伤害却常常十分痛苦。这是一种可以预料到的巨大痛苦,比我们平时的小伤小痛剧烈许多的痛苦。导致死亡的痛苦千奇百怪,但都属于活着的可以感知到的痛苦。我害怕死亡的痛苦,更好的说法是,我害怕死亡前的活着的痛苦。

想到这里,我对于死亡就没有那么害怕了。但作为活着的我,仍然对于死后的我感到遗憾,遗憾无法继续体验这个精彩世界了。但我也知道,死人是不会感到遗憾的,所以只能是活着的我提前感到遗憾。

死亡对于死亡的人自己是无所谓的,但是对于还活着的人,特别是和死亡的人有密切关系的活人,是重大的变故。活人是有情感的。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活者为大”。

婚姻的本质与爱情

现代的婚姻制度,本质上跟爱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法律只规定了婚姻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只字未提爱情。婚姻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与结盟,爱情只是社会道德给婚姻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的本质所披上的一层遮羞布。

社会道德对婚姻关系中爱情的期望可以促进产生真实的爱情,但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爱情的产生与消失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婚姻只占很小一部分。

婚姻中的利益关系以及问题

在一个典型的传统的现代婚姻里,婚姻中的男性给女性提供经济支持,女性给男性提供生育后代的机会以及家务上的支持,双方相互协助结成利益共同体以一起生活及养育后代。在这样的格局下,一夫一妻的法律与道德制度事实上起到了保护婚姻中相对弱势一方利益的作用。婚姻中的爱情容易消逝,但在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下,即使爱情消逝,婚姻中较弱势的一方仍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离婚,也是强势一方会给弱势一方让出一部分利益,以作为弱势一方生活的一部分保障。社会道德对于离婚的反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强势一方对于弱势一方的抛弃。从这个角度看来,传统的关于婚姻的道德与法律事实上起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作用。

但是这种保护有两个问题。第一,对于婚姻观念的教条主义常常会在事实上压迫弱势一方;第二,婚姻中的势力差距(也就是会存在强势一方与弱势一方)目前来自一些虚幻的而非实质的利益。

关于婚姻的教条主义,也就是对于“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种观念的盲从。固然,不离婚常常是保护弱势一方的手段。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不离婚却反过来实际压迫了弱势一方。民政局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拒绝办理离婚、衡阳女子四次起诉离婚均被驳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关于婚姻的教条主义危害的具体事例。

另外一个问题,虚幻利益造成的势力差距。受传统观念以及可能的一部分现实利益的影响,有许多男性将“留后”作为自己的一个最大利益,因此这些男性会将女性的生育能力作为核心利益之一,降低对于结婚对象可以提供的其他利益的要求,通过婚姻的方式来获取这种利益。当生育完成后,女性所能提供的生育利益对于男性就没有意义了,女性一方又无法提供其他的利益,因此在婚姻中就会处于十分的弱势地位,从而长期受压迫。

婚姻的虚伪性

婚姻的虚伪,第一是一夫一妻制的虚伪。普通人可以参与卖淫与嫖娼,而富人则可以通过更加体面的方式与许多人发生性关系。这些都在事实上违反了一夫一妻制。

第二,爱情的虚伪。前文已有论述。

出路在哪里

在当下的状况下,如果相爱的双方都各自有保障,那么不结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相爱则结合,爱情消逝则直接分开。没有婚姻的枷锁,又各自有保障,不结婚是很理想的选择。

但是,现在是,大部分人自身都没有保障,那么,通过婚姻来稳定地与另一个人结成利益共同体,互助以获取更好的保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前文已有论述。

我想要实现的目标,是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各自有保障。女性可以有和男性一样的充分的保障,而无产者和资产者的身份将会消失,人们不分阶级地都拥有充分的保障。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目标,所有人自身都有充分保障,那么婚姻制度将会自然消失,也就不存在婚姻中的压迫了。

参考

  • 《女性的星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如是读》,陈培永著

算是我运气好吧,连申请了两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交流项目,一个是暑期,一个是秋季学期,连着的,都过了。于是就开始了忙碌的收拾行李办手续的事。

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坐飞机,还是挺激动的。但在坐飞机的前一天,心情就有点难过了。想着就要离开这片土地,离开生活了快二十年的祖国,总感觉有点舍不得。

舍不得的情绪在出发的这天就变得淡了。这天早起,从学校出发,到深圳北站,再到香港西九龙站,再到香港国际机场时,就到中午了。我带了两个箱子和一个书包,都很重,对着行李重量的上限收拾的,不过终于还是都弄过去了。忙碌的行程让我没有太多时间去感伤什么,最后还是在机场的候机室简单地想了想:马上就要离开祖国了。

上飞机,虽然是廉航,但座位还是不错的,座位间隔狭窄,但有意思的设计出人意料地可以使腿放开。我旁边的是一位好像不会说中文的新加坡人,她和我简单地打了打招呼。而我就一直激动地透过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舷窗望着外面。飞机开始走动,我拿出手机开始录像,但是走了好久,都还没有起飞。终于飞机似乎上了起飞的跑道,我又拿出了手机开始录像,结果还是没有起飞。最后当我看见港珠澳大桥在机场旁边时,我第三次拿出了手机,这次飞机终于开始起飞了。飞机一下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加速度,越来越快,然后离开了地面。我看到的东西从机场变为旁边的楼房和青山,然后全是带雾的青山,然后就只有云雾了。飞机的中途太阳很大,关了舷窗的帘子,不过中途还是偷偷地开了开,根据手机的定位,我亲眼看到了西沙群岛中的几个小岛,离永兴岛也很近了,我很激动。最后要落地时,我也举了好久的手机来录像。最后是看着飞机驶过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国境线,成功地落地了。

落地后出飞机,机场的标示都是英文为主,兼有中文和日文,日文让我感到有点奇怪。然后就是又走了很长的路,比较轻松地过了海关。然后就上了学校的车,我坐在左边的副驾驶座上。路上的标识也都是英文,算是第一次见识吧。

学校提供的宿舍是单人间,条件还行,简单签到收拾了下后就出去找饭吃了。这时已经晚上八点,而且不熟路,花半个小时在校内找到了一家食堂,点了一碗台湾小吃店的卤肉饭,分外香。

吃完饭后回宿舍了。宿舍已经铺好了床,也有一次性的洗发水这些,还有浴巾,有点宾馆的感觉。我自己也带了许多东西,但很多杂物,拖鞋、桶、衣架什么的也没带,只能凑合着洗漱洗漱睡觉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逛了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下午去新加坡的市中心逛了逛。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园在肯特岗上,许多山地,上上下下爬了挺久。除了山多外,校园看上去也挺普通的,建筑物多数都不太新。下午看到了久闻其名的喷水鱼尾狮,比想象中的小得多,还去了附近的新加坡的国家美术馆之类的地方。晚上回去找了一个附近的超市,也有点远,买了一些日用品,但不全。很累了一天。

再下一天就算开营了。我也钻空在后面几天买齐了日用品,开始了正式的夏令营生活。上课、写代码……也挺忙碌的。

今天补起了这篇新到新加坡的流水账,发了吧。

很久没更新博客了,今天要准备去修电脑,要备份资料,翻到了高三时写的一篇小文章,记录我高三时的作息,贴在这里放着吧。

----------
高三的作息

现在离高考还有119天,我自以为还没有拼尽全力以最努力的状态迎接高考,比如说,现在是晚自习,我却用来写这无益于学习的“高三的作息”。当然,我是看到一则语文学习方法说要多写随笔,才来写这篇之前想要写的文章的,所以多少还是对学习有点帮助吧。

早上开始于六点二十,有时早点,有时晚点,洗漱之后,六点半出门。我起床的时刻平均起来,比我还在寄宿时要早。出门时,前一阵子冬至,天还是黑的,现在出门时,天已微明。天晴则一片干冷的感觉。不晴的话,有时是潇潇而至的冬雨,不大,打得伞啪啪响,鞋子也容易湿,脚尖感到来自袜子的寒意,不由得蜷起了脚尖;有时是沾衣欲湿的冬雨,不湿衣,却也冷得很。现在冬天,早上都是冷风,走在路上,要戴起卫衣的帽子,才可以勉强温暖一点。

早餐一般去特色粉面馆,特色是粉馆的店名,也算蛮有特色,有时吃包子,不觉得很好吃,也还可以接受。

七点整可以到学校,去教学楼要爬一个十来米高的坡,上坡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天,有时很蓝,有时暗蓝,有时灰,暑假我刚开始走读时,早上的天很蓝,很好看,后来就几乎没看到这么好看的天了。

到了学校,就睡觉,弥补一下晚上睡眠的不足。七点半,早读,精神不好的话,迷糊地读到七点五十,就又睡了,一般地,七点五十五睡。

八点开始第一节课,上午有三个课间,十分钟、三十分钟、十五分钟。十分钟常用来睡觉,三十分钟有时睡觉,有时学习,十五分钟也是。上午的课十二点整结束。

高三的中午时间比较自由。我一般先搞会学习,十二点二十去食堂吃饭,可能十二点四十回教室,然后开始中午的学习。一点半到一点五十,开始午睡,睡到二点一十开始上第一节课。

----------------

然后,现在离高考时116天,无心写了,简略结个尾。

下午上课到五点四十五。再吃晚饭。六点半教室按规定要安静。七点整开始上晚自习,每节五十分钟。九点五十第三节自习延长半个小时,所以十点二十放学。

放学后,可能跑步,可能直接回家。十一点半可能开始睡觉,零点半睡觉也是可能的。

现在看这样的作息,我好像很累。不过我不蛮感觉到。只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六百分对我而言,还是一个无法触及的高度,更别提国科大了。

在我写两段文字的中间几天,我知道了正式开学后作息表会改,下午要凑五节课出来了,大体还是不会变吧。